清湿热的十大中成药

博主:alc554.comalc554.com04-11149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2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湿热是一种中医病症,指的是人体内湿气和热气过重,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,湿热的症状包括口干舌燥、口臭、腹胀、腹泻、便秘、尿黄、皮肤瘙痒等,如果不及时治疗,湿热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,如肝炎、胆囊炎、肾炎等,及时清除体内的湿热非常重要,本文将介绍清湿热的十大中成药。

十大中成药

  1. 龙胆泻肝丸
    • 成分:龙胆、柴胡、黄芩、栀子(炒)、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(盐炒)、当归(酒炒)、地黄、炙甘草。
    • 功能:清肝胆,利湿热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肝胆湿热,头晕目赤,耳鸣耳聋,胁痛口苦,尿赤,湿热带下。
  2. 二妙丸
    • 成分:苍术(炒)、黄柏(炒)。
    • 功能:燥湿清热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湿热++,足膝红肿热痛,下肢丹毒,白带,阴囊湿痒。
  3. 八正合剂
    • 成分:瞿麦、车前子(炒)、萹蓄、大黄、滑石、川木通、栀子、灯心草、甘草。
    • 功能:清热,利尿,通淋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湿热++,小便短赤,淋沥涩痛,口燥咽干。
  4. 葛根芩连丸
    • 成分:葛根、黄芩、黄连、炙甘草。
    • 功能:解肌清热,止泻止痢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泄泻痢疾,身热烦渴,下利臭秽,腹痛腹胀,或见便脓血。
  5. 香连丸
    • 成分:萸黄连、木香。
    • 功能:清热燥湿,行气止痛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,症见大便脓血、里急后重、发热腹痛;肠炎、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。
  6. 当归苦参丸
    • 成分:当归、苦参。
    • 功能:凉血,祛湿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血燥湿热引起:头面生疮,粉刺疙瘩,湿疹刺痒,酒糟鼻赤。
  7. 茵栀黄口服液
    • 成分:茵陈提取物、栀子提取物、黄芩苷、金银花提取物。
    • 功能: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,有退黄疸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湿热毒邪内蕴所致急性、迁延性、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(Ⅰ型),也可用于其他型重症肝炎的综合治疗。
  8. 清热祛湿颗粒
    • 成分:党参、茵陈、岗梅根、黄芪、苍术、野菊花、陈皮。
    • 功能:清热祛湿,益气生津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,食欲不振,身热口干。
  9. 护肝片
    • 成分:柴胡、茵陈、板蓝根、五味子、猪胆粉、绿豆。
    • 功能:疏肝理气,健脾消食,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。
  10. 甘露消毒丸
    • 成分:滑石、茵陈、黄芩、石菖蒲、川贝母、木通、藿香、射干、连翘、豆蔻、薄荷、苍术。
    • 功能:利湿化浊,清热解毒。
    • 主治:用于湿温时疫、邪在气分,症见发热、胸闷、腹胀、肢酸、咽肿、身黄、颐肿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泄泻、淋浊、舌苔白腻或黄腻;以及用于急性胃肠炎、乙型肝炎、胆囊炎、尿路感染及手足口病等见有上述证候者。

    是清湿热的十大中成药,这些中成药在治疗湿热病症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,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成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避免出现不良反应,湿热病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调理,包括饮食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,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
The End

发布于:2025-04-11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十大排行网 - 网罗万象排行,助您明智决策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